古人有云:“好兄弟肝胆相照”,但如果将这句话套用到《水浒传》中的宋江身上,恐怕就有些不太贴切了。特别是当宋江开始谋取自己心中那个更高的位置时,他对自己那些所谓的兄弟们早就心生嫌隙,心底的不满逐渐积累,变得越来越明显。
要是要列出宋江那些打算杀死的“兄弟”,其中必然少不了李逵的名字。其实,在故事中,李逵并非宋江有意要除掉的对象,相反,李逵曾是他最忠诚的追随者之一。可是,宋江心中早已盘算好,最终才导致了李逵的惨死。虽然毒酒并非宋江亲手下的毒手,但他让李逵死的决心,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。
李逵给人的印象与他的外貌和性格完全一致,外表黝黑魁梧,脾气火爆,网友戏称他为“黑熊精”,也不无道理。和黑熊一样,他暴躁易怒,但在梁山的兄弟们中,李逵又无疑是一个充满情义的存在。特别是在对母亲的孝顺上,李逵的举动堪称感人。记得他初上梁山时,心中牵挂着家里的老母亲。那时的他,身为一个魁梧的大汉,竟然泪眼汪汪,心情十分沉重。他觉得自己如果上了山,家里便只剩下老母亲和哥哥,母亲日复一日的劳作,身体也日益疲惫,而哥哥也无暇顾及老母亲,这一切让他感到深深的愧疚。因此,他决心要将母亲接到梁山,一同享受生活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李逵的孝心虽然可贵,但他做事却常常没有深思熟虑,典型的“有孝心没脑子”。他明知道母亲不允许他冒险,但依然偷偷谎称自己当上了官,要将母亲接来享福。为了将母亲带到梁山,他硬是选择了崎岖的山路,完全忽视了母亲年迈的身体能否承受这份摧残。而更令人震惊的,是他为母亲打水的那一段,李逵为了给母亲取水,竟然把老人独自留在山头走了几个时辰。最终,悲剧发生了,老母亲被猛兽所害。即便李逵随后复仇,杀掉了那只老虎,但母亲已经不在人世,这些做法也都毫无意义。
而宋江对李逵母亲死亡的反应,直接揭示了他对李逵的态度。面对兄弟失去母亲,宋江没有一丝悲伤,反而是召开宴席,热烈欢迎李逵归来。对于宋江来说,李逵母亲一死,李逵心中的牵挂也就少了,这更能使他忠诚于自己。
不仅如此,李逵在东京大闹,打伤朝廷命官的事件,也展现出他没有深思熟虑的冲动个性。跟随宋江打江山本就已是危险之举,而李逵却在没有三思的情况下,得罪了朝廷的命官,这也进一步让宋江对他心生忌惮。再者,李逵曾因一时激动,差点杀掉自己的“好大哥”宋江。那次,宋江写了一首享乐的诗,李逵竟然心生疑虑,认为宋江可能已经忘记了曾经的豪言壮语,情急之下扬言要杀了宋江。这样的李逵,简直就是一颗定时炸弹。
可以说,李逵这样的“忠心耿耿”之人,虽然诚心实意对待宋江,但他缺乏深思熟虑和行动的理智。这样的性格,使得李逵永远无法成为宋江可以依赖的大将。最终,当朝廷送来毒酒,宋江毫不犹豫地将其饮下,并意识到结局已经注定。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让李逵也一起喝下毒酒,李逵完全信任“老大”的好意,最终也命丧黄泉。
宋江之所以杀死李逵,原因不难理解。他是一个极为注重面子的人,李逵若是活着,若他在宋江死后暴走,四处扩散自己的情绪,可能会严重影响到宋江的名声,甚至做出更疯狂的举动。李逵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活得太久,最终,宋江选择了亲手送他一程。
在《水浒传》中的整个故事里,宋江最为忌惮的,并非某一个兄弟,而是一个集团——非招安派。宋江的一生,始终在渴望朝廷的认可,期待能有一天被招安,而不是继续做那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山寨领袖。虽然在梁山,支持宋江招安的人也不在少数,但这些人始终存在动摇,而与此相对的,反对招安的人则坚定得多。
其中,柴进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反招安派人物。柴进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向朝廷低头。他是后周皇族的嫡系,手中还有太祖皇帝的丹书铁券,凭着这样的背景,怎可能对宋朝低头?此外,柴进还拥有梁山好汉最为短缺的财富,他大方慷慨,和兄弟们的关系也非常融洽,因此他的人脉极广,宋江甚至曾经深受其恩惠。
正因为如此,柴进的名声远远超过了宋江,像武松、林冲等人都对他心生敬意。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威望,宋江曾策划过一场对柴进的“软禁”,甚至将柴进送进了监狱,之后又假装救他出来,以此来让柴进对自己心生感激。
然而,柴进的背景和人脉,始终让宋江心生忌惮。如果梁山要招安,带着这样一个强大背景的人,怎么可能得到朝廷的信任?更何况,柴进不仅家境富裕,还有众多支持者,他声称自己有的钱多到连一个庄子都装不下,这显然也是一个“定时炸弹”。
因此,宋江曾动过杀害柴进的念头,特别是当他发现柴进一直在秘密策划复国计划时。宋江终于在一次酒宴上动了杀心,准备了毒酒给柴进。然而,柴进却识破了宋江的意图,并巧妙地将毒酒倒掉。通过这一事件,柴进深知宋江的杀心,并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立场。他明白,招安不再是背叛,而是让大家活下去的唯一希望。于是,他最终支持了宋江的决策,承认招安,并随之屡立战功,南征北战。
最后,等到方腊被平定后,柴进也看清了朝廷的虚伪,加上他曾是方腊的驸马,最终选择了辞去官职,安享晚年,得到了一个相对平静的结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长宏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